三道堰镇 - 区位优势

三道堰镇是成都平原上唯一有两条河流纵贯全境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其得名因古望帝和从帝在柏条河治水期间,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来。地处成都市母亲河府河上游,岷江的两大支流――徐堰河、柏条河并行穿越镇域而过,水源丰富,水质清澈,亲水性好,生态环境优美,素有古蜀水乡之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之地。镇域内无工业污染企业,镇内的柏条河和徐堰河两大河流是全国水质最优的河流,也是西南最大的自来水厂——成都市自来水六厂的水源提供地,承担着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
三道堰镇 - 历史文化

三道堰镇 - 基础设施

交通:离成都19公里,仅20分钟车程,距县城仅6公里,郫彭路横贯南北,沙西线从镇东北穿过,沙三线连接沙西线和城区,村村通路。
水:镇内目前有西南地区最大的自来水厂——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每日生活供水量100万吨。解决成都市区80%的供水,城市基础设施第一个BOT供水项目已并网供水。
电:三道堰电力资源丰富,有装机容量3750千瓦的罗家桥水力发电厂;新建成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已投入运营。
气:镇内有日供气3万立方米的天然气配气站。
通讯:光纤电视、通讯已实现村村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境内设有基站,实现通讯无盲区。
三道堰镇 - 发展优势

三道堰镇淋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通讯、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生态保护区”和“四川省小城镇试点镇”等多项殊荣。已有望阳阁、和境山庄、阅江楼、西港码头等星级农家乐,“堰上”生态休闲住宅正在建设中,多家企业相继汇集在这片热土上投资置业。
在新的世纪里,三道堰镇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面对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第一要务,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为动力,坚持培育产业、聚集人气、改善环境、提升形象、促进发展的思路,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培育和城镇化进程,努力构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积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道堰镇正在按“一城两河三线”的发展思路,重点以培育亲水休闲、运动休闲等旅游产业和房地产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古蜀水乡旅游特色镇。
三道堰镇 - 人文景观

三道堰镇建筑特色以“亲水性”为主题,沿柏条河两岸的吊脚楼、吟诗楼、品茶楼、书画楼、棋牌楼、饮食文化楼、观景楼围绕在永定桥周围,遥相呼应。微风拂过,碧幽的水面波光鳞鳞,置身其中顿感境深意长,让人留连忘返。
城镇建筑总体部局通过对层数的控制和建筑平面的布置,显现出错落有致的小青瓦坡屋顶、高低错落的封火山墙、伸出檐的桃廊、有规律凹凸的阳台、平台与坡顶的交错,再现传统川西民居丰富多变的造型。
城镇区域内的建筑色彩以青瓦、白墙为主色调,绿树红花、青石河栏、卵石小道逶迤其中,在生态花园的映衬下,使小镇在古朴中充满芬芳气息,实现传统与现代共生,城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每年五月端午节的“龙舟会”,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直至2006年,已成功举办了51届。一年一度的“龙舟会”,以赛龙舟、抢鸭子、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文体活动为内容。加上物资交流大会,吸引了周边众多客人前来赶集观光,繁荣了市场,聚集了人气,提升了三道堰镇的对外知名度。
三道堰镇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黄辣丁”、“炒大虾”、“戴大肉”等特色菜名扬千里,招徕八方美食家纷至沓来。河畔的休闲港、饮食楼、水上人家更是节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在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的秀水河畔,让人产生意境瑕想、平和安详的情怀。
三道堰镇 - 旅游特色

三道堰镇 - 产业发展
镇内有西南地区最大、保障成都市90%饮用水的成都市自来水六水、城市基础设施第一个BOT供水项目及配套的助冽净水剂公司和泰克电器、嘉兴精密铸钢等规模以上企业及鑫鸿望食品、名匠木业等食品、制造工业项目。

勤劳的三道堰人民,依托传统农业,开展了水稻制种、川芎和蔬菜种植,是国家级丰粮工程基地。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汀沙大葱无公害蔬菜基地正紧锣密鼓的建设。
三道堰镇有二十余年的杂交水稻制种历史,是全县重要的制种基地。县种子公司,省农科院等单位在该地的制种总面积约7000亩,品种以岗优、岗多、汕优系列为主,年总产量1500吨左右。该镇蔬菜种植规模较大,种类品种齐全。常年蔬菜面积2000亩,秋、冬蔬菜种植面积6000余亩,拥有大葱、大蒜、洋芋等特色蔬菜基地,分别布局在汀沙村,程家船村、界龙村。全镇种植大葱面积500余亩,年产量约3800吨,其中常年葱200亩,春、夏季产量在1800吨以上。秋洋芋900亩,产量540吨;春洋芋1000亩,产量600吨。大蒜1500亩,总产量约1500吨。还有大中棚蔬菜200余亩,以生产苦瓜、茄子、番茄为主,主要分布在程家船、青塔、炮通等村。
三道堰镇盛产樟州柚,全镇利用林盘地栽种樟州柚近500亩,年生产量已达75吨,于每年10月中旬开始上市。还有一定规模的川芎、花木种植。全镇川芎面积1100亩,总产量约200吨,主要分布于青杠树,界龙、炮通等村。花木约50亩,有黄桷兰、雪松、桂花、女贞、月季、塔柏,铁树等50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八步桥,汀沙、程家船等村。全镇小家禽养殖年出栏25万只,以蛋鸡、土鸡、土鸭、肉鸭、商品兔养殖为主,每年可提供各类禽蛋共1000余吨。并有种鹅规模200只以上的专业大户3户,年生产种蛋共约5万个;美蛙养殖场1个,规模5亩,年产量达1万斤以上。
三道堰镇 - 城镇建设

三道堰镇 - 发展战略

“两河”即徐堰河、柏条河两条河流。根据河流的位置和水流的特点,把两条河规划成不同功能的休闲旅游区。柏条河重点以入驻亲水休闲项目为主,徐堰河重点以入驻不上运动休闲项目为主;
“三线”即沙西线、沙三线和郫彭路。根据郫县沙西线休闲旅游的总体规划,制定沙西线三道堰段和沙三线休闲旅游规划。
三道堰镇 - 社会事业发展

三道堰镇 - 旅游发展

和境山庄名曰山庄,实为园林。设计者匠心独具地将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川西民宅与日本园林的风格和它们各自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其成为这一地区不可多得的合壁式园林。和境山庄体现的文化主题是“天人和一”的思想。“和”即是“与天、与地、与人相和谐”,“境”则意指凝重的文化品格,卓然超世的人生境界。因而山庄继承了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神韵,艺术地提炼了自然山水的构成要素,以水(江水、湖水、瀑布之水)为脉,石(岩石、卵石、青石)为骨,草木(川西特有植物)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塑和展现大自然之景象。
同时,和境吸取了日本园林的一些经典作法,从美学角度考虑园内各物的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使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和境在主园中布局的一处“枯山水”庭园景即十分典型。这种常出现在禅宗庭内,以树木、岩石、天空、砂石勾勒,寥寥数笔即成的园林景致蕴涵着极深寓意。它是禅宗修行者眼里的“精神园林”。和境将其拿来我用,无非助喧哗尘世中之现代人找回本真写宁静。可见,设计者之用心之至善。和境注重文化气质的表现,衬托写意山水园的质朴与秀雅。即使一本、一石、一架藤蔓也以楹联匾额,书画诗对,深化着园林文化的品味。
园内设有风味独具的“风”“花”“雪”“月”宴坊,并辅以自制的“十二花神陈酿”,形成和境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时至夏日,清风徐来,湖中荷香与四下飘逸,给人不饮亦醉的奇妙感受。行于和境,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春日于和境,观莺飞燕舞,鸟语花香;夏日于和境,听岷江之水,浩浩荡荡;秋日于和境,赏莲叶田菡萏妖娆;冬日于和境,感梅香沁人暖阳斜照。

相传,二千年前鳖灵治理岷江,望帝亲临鹃城以北十余里的柏条河(岷江支流)督查,鳖灵临河修望帝寝宫,曰“望阳阁”。古堰大功告成,又建永定桥,意即长治久安。堰桥造福子民,粮桑丰盈、商贾云集,形成三道堰古镇,繁荣至今。古望阳阁虽毁,所幸锦城杨程先生在原址重建,既念先帝,又待游人。
望阳阁乡村酒店居有古式阁楼客房十余间;食有野味河鲜数十种;娱有垂钓鱼、漂流、歌舞、棋牌;游有名花小径、竹木庭院、古式长廊和数百米亲水绿廊,与河水相印成趣。入夜更有篝火烧烤、音乐晚会、夜啤酒等,华光闪烁、波光粼粼,令人流忘返。
古镇、古堰、古桥、古阁是我们与昨天对话的纽带;
水车、水牛、水溪、水景是人与自然交融的灵物。

尚水位于三道堰景观廊桥——堰桥以及文化广场旁边,依柏条河而建,在城区内,占地10余亩,接待能力350人。此地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是玩水、休闲好去处,会所以人为本,以生态定位,以品质立足,以特色服务为宗旨,是一座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现代化度假村,是团体会议、朋友小聚、家人休闲的理想场所。内有多功能厅一个,豪华包间5个,每个豪包都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园林设计独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住宿:标间8个,120元/间。会所主营特色菜:野生石爬子、土甲鱼、蛇、人工养殖娃娃鱼、梅花鹿等。[1]